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考公攻略

哪些考研学校不歧视双非(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为1.2或1.3比1)

作者: 日期:2025-03-16 10:17:11 浏览: 分类:考公攻略

哪些考研学校不歧视双非

郑州大学:

接受校外调剂,但调剂名额不占一志愿录取名额。
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、三跨、N战考生,复试比例1:1.2,如果考生成绩都很高表现都很好,会考虑扩招个位数,不接受校外调剂。

南京工业大学:

接受校外调剂,但调剂名额不占一志愿录取名额。

东北师范大学:

不压分,没有学历歧视,看重初试成绩。

厦门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中央民族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四川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南京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吉林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北京师范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南开大学:

不歧视双非。

哪些考研学校不歧视双非(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为1.2或1.3比1)

东华大学:

信息公开,历年试题不封题,收集起来很容易,前一年刚考的题目晚点也是会发布出来。历年的拟录取名单和录报比也可以在官网上找到。优先校内调剂,校内不满再校外。复试比例保持一般专业1.2,热门专业1.5。对于双非考生的态度,是正常的,因为考的也大多是双非学生,一般也不去收外校调剂,所以没有什么好歧视不歧视的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:

初试专业课不存在压分,而且给分很客观公正,并不看重考生的出身,也没有歧视的现象。复试面试的时候丝毫不觉得被刁难。

大连理工大学:

复试很公平,上午面试完,直接下午就出成绩。晚点的也就晚上出成绩,而且保护一志愿。

辽宁大学:

保护一志愿,不接受校外调剂(前提是一志愿上线人数达标)。非常重视初试成绩,初试分数高的基本上不会被刷。复试也很公平,全程录像,所以完全凭实力来衡量。出分快,基本隔天出成绩。不需要本科成绩单,不需要准备简历。

中南大学:

长沙市有三所985,所以可能很大程度上分散湖南本地及周围省份如江西的考生。

上海财经大学:

不接受校外调剂,所以非常保护一志愿考生。复试提问采取抽签式,所以不存在说考官看着你是外校问一大堆坑人的问题来淘汰你。抽签编号进行面试,所以几乎考官学生都不认识。

中央财经大学:

无论招生情况如何,都不会接收校外调剂,全力保护一志愿考生。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为1.2或1.3比1,避免了恶意压分的情况发生。

江西财经大学:

坚决保护一志愿考生,不接受校外调剂。专业课和复试环节不存在压分现象,并且面试过程中严禁询问本科院校信息,全程录像,确保面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。

暨南大学:

坚持不接受校外调剂,全力保护一志愿考生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:

复试过程高度透明,抽签决定面试顺序,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操作的可能性。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。

南开大学:

复试公平公正,录取信息反馈迅速。对本科院校不存偏见,老师们更关注考生的专业素养、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。

吉林大学:

初试成绩占70%,很少见地非常保护一志愿。面试环节也是随机抽签,很大程度保障公平性,且复试时间较早,出成绩快,不会耽误到后续调剂。

中国海洋大学:

不歧视双非考生,二本及以下学历上岸的同学每年都有很多,并且专业课不压分,考试公平公正,复试全程录像。

这些学校在考研招生过程中对双非考生持公平态度,不歧视他们的本科背景,注重的是考生的专业素养、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。建议考生在选择目标院校时,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。

感觉读者对于哪些考研学校不歧视双非需求较高,下面小编根据读者对于哪些考研学校不歧视双非这方面的需求,感觉读者对于下面这篇文章也感兴趣,希望读者也看看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.

文学与博物馆学

安徽农业大学

浙江大学

南京农业大学

核工业

南华大学

轴承专业

河南科技大学

文学冷门博士生

中国艺术研究院(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,文学研究方向突出,学术力量雄厚,报考人数较少)

安徽师范大学(门槛较低,容易考取,但师资和就业发展相对较弱)

杜克大学 - 北卡教堂山分校联合博士项目(录取学生均分高,合作机构为灯塔学院,提供德语研究博士项目)

其他冷门院校

西北师范大学

云南大学

贵州大学

贵州民族学院

赤峰学院

广西师范大学

湖南师范大学

杭州师范大学

甘肃农业大学

武汉科技大学

华北理工大学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

四川电子科技大学

其他专业冷门院校

山东大学的几个学院(如山东大学化学学院、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、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等)接受调剂

东北大学的化学专业徐燕课题组(只招3名学生)

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新能源研究院(招生人数)

这些院校和专业在文博考研中相对冷门,可能竞争较小,适合希望选择较为宽松环境的考生。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,综合考虑院校的学科实力、师资力量和就业前景,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。

TAGS: